時間解體 / 劉永晧

柏林圍牆在二戰後建立,它曾經是一道分隔兩個世界冷戰的具體形
象。柏林圍牆在 1989 年 11 月 9 日的倒塌,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新 自由經濟的來臨與共產主義的結束。這一道具體水泥的高牆,在 20 世紀的歷史中猶如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政治與歷史現場。面對這個冷 戰疆界與地標,它又啟發了甚麼樣的藝術可能 ?

尚—克勞德.牧東(Jean-Claude Mouton)在柏林留學時恰巧遇到 這個歷史時刻,東德政府受到人民改革的要求被迫開放東德邊界,緊 接著而來的是東西兩德人民共同推翻這堵高牆。牧東遇到這個大的歷 史事件,開啟了他拍攝柏林圍牆的系列作品,並且對柏林圍牆進行至 今 20 年持續性的攝影創作。統一後的德國政府逐漸剷平冷戰高牆, 一些殘瓦遺蹟在攝影創作上有哪些可值得凝視的 ?

而這正是尚—克勞德.牧東的攝影創作豐富細膩之處,牧東拿起相機 在拍攝柏林圍牆時,同時也在探索攝影的本體,他刻意挑選東歐產製 的 Pentacon 6 相機,這相機曾是東歐相機的標誌,但是這款相機在 執行拍照時同樣會發生很多意外:輕微的糢糊失焦,機械操作上的失 準,這些相機的缺點反而成為牧東在面對這個冷戰現場刻意使用的攝 影美學風格。Pentacon 6 的反轉片、集中性的四方形的照片、失準 與過度曝光等,這些攝影的美學元素,反而讓觀眾更容易感受到影像 中所呈現的時間與空間,歷史的現場與遺蹟都有了某種異常脆弱的特 色。歷史、國土、攝影本身彷彿在失準的條件中,才能思考它曾經發 生過的存留與當下的缺場,每一張照片都觸及了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 歷史脈動。同樣也是藉由攝影告訴觀眾,這一張張的柏林圍牆照片, 它們帶引我們走過柏林圍牆的歷史疆界、可見與不可見的影像疆界以 及柏林圍牆的記憶中穿梭。

柏林圍牆倒塌至今剛滿 30 週年,歐洲的冷戰遺蹟與巨大的世界景觀 正在慢慢消失。牧東的攝影藝術創作正是把這些激烈的政治性轉變成 對攝影的本質思考,冷靜且俱耐心,在漫長的創作實踐過程中拍下歷 史解體的時間,拍下瓦散的疆界,甚至拍下時間的解體,在曝光的當 下瞬間。
Publications